7*24小时服务热线:
18178996586

白芥子豁痰治肿瘤的应用规律探析

发表时间:2022-05-25 09:06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8月第 39卷第 8

白芥子豁痰治肿瘤的应用规律探析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胡玉星 田雪飞

白芥子辛温利气豁痰,消肿辟恶。《药性解》言:其可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或为寒痰凝滞,或为热毒炼化,形成痰核恶痰,留于肌肤脏腑则为结节、痈肿,甚至发为癥瘕,应用经典之方剂“阳和汤”,以白芥子伍麻黄、鹿角胶之属可化阴毒恶疽;又如治恶性胸水、悬饮之“控涎丹”,以白芥子伍甘遂、大戟可逐饮祛痰涎。诸如此类,均取其温通宣散之性。本文中从畅达三焦化皮里膜外之痰入手,探讨白芥子治痰之法治疗肿瘤的应用规律。

1肿瘤与皮里膜外之痰

痰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痰的生成,归根结底与人体水液、津液代谢的紊乱相关。水津的正常运行输布,须有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并依赖于三焦水道畅达,方能使水津正常升降出入。三焦若雾露之溉”,将人体所需津液布散,濡养脏腑四肢九窍。如代谢失常,或因肺失宣降,或因脾失运化,或因肾失蒸腾,均可造成三焦不畅、水津不化,形成水,饮﹑痰等病理产物。痰为其中较为黏稠之物,可由阳气不足,寒凝气血而成,亦可因热炼津伤所聚,留于皮里膜外则结为胶痰"“痰核"“恶痰皮里膜外的具体部位,盖指皮肤之下,分肉媵理之间,亦可指现代医学所指胸膜、腹膜、脏器包膜、眼膜等处的组织间隙。三焦水道布散全身,内连脏腑,外包皮肤媵理分肉之间,“皮里膜外"亦为三焦的一部分,为水液、津液运行代谢的通道之一,行使濡养脏腑、分肉、皮肤的功能,运行不畅则可形成有形之肿块结节,甚者气血凝滞发为癔腹包块。白芥子的豁痰之道在于气津同调,可利气通络,使气行痰消,三焦水道畅达,使痰化而气行,搜剔皮里膜外之痰,则可消结散滞,应用到临床肿瘤疾病的治疗常可起功倍的效果。

2白芥子豁痰之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1温通豁痰消结节

肿瘤疾病并非皆因热毒而起,亦可因寒凝气滞痰结致病,这类患者体质虚寒,正气亏虚,六经辨证多属三阴病,预后差,往往百药难效,稍事攻伐则正气大损。此类寒痰胶固难化,非温非辛不能通达。正如《本经疏证》所言:“白芥子,辛者所以通,温者所以发,痰冷阻中……一温而胸膈痰冷无不发越,一辛而气机上逆无不宣通。”论述了白芥子以其温通横达之性,宣通气机,搜剔温化寒凝痰滞之邪。临床代表性方剂阳和汤,治阳虚寒凝而成之痈肿,气血宣通,方中以白芥子与麻黄相配,通阳散滞而消痰结,配伍熟地黄、鹿角胶,温中扶阳散阴寒又解凝滞之邪。已有大量研究报道阳和汤具有治疗肿瘤之效",如以阳和汤为基础的“阳和化岩汤”,可抑制Ki67PI3K 蛋白表达,部分阻断逆转乳腺组织癌变,起到预防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作用。因此,对于寒痰凝滞性的结节肿块,可辅以白芥子温化寒凝,豁痰散结。

2.2畅达三焦化胸水

白芥子茎大中实,正如《本草新编》所言:“白芥之茎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实……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气道,中实者象痰之壅肿径隧。”痰壅肺腑胸膈,阻塞气道,三焦水道不通,导致悬饮内停,甚至蕴毒成恶性胸水,伏藏于胸膈肺腑,结为窠囊,量多者水迫心肺,重则可致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一般化痰饮药物鞭长莫及。此类疾病可以白芥子为用,以控涎丹为代表,方以白芥子与甘遂,大戟制成水丸,祛痰逐饮,峻药为丸缓攻,使药力透达三焦,引寒痰悬饮导泻而出。临床常将控涎丹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导致的胸腔积液,常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因而《本草求真》言:“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在众多化痰逐饮散结药物中,白芥子茎大中实的生长象形特点,一如其辛温入肺之功,可畅达三焦,祛痰逐饮,临床可将白芥子应用于胸膈肺腑的水饮痰结,治疗胸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恶性胸水等。

2.3寓补于消安五脏

肿瘤为病,病程多缠绵迁延,正虚标实为常见病机,且患者多行放化疗或手术等治疗反复损伤阳气,常易形成气虚血弱,阳虚寒凝的虚寒体质。行气化痰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治则。白芥子虽辛温宣利,但味厚气轻,开导虽速却不耗气,且有安五脏之功。《药鉴》曰:“味大辛,气温……尤能祛辟冷气,解肌发汗,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白芥子独特的味厚气轻之性,使其药力宏厚,作用迅速,可达到化痰而不伤正的目的,使邪去而无损五脏之气,故称其有“安五脏之功”。因此,《本草新编》言:“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由古方应用可管窥其理,如《医学心悟》消瘵丸中白芥子配浙贝母、玄参,浙贝母性寒,白芥子性温,寒温并用,寓补于消,符合肿瘤疾病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又可防药性过偏而伤正气,既可行气解郁、化痰软坚,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研究也证实白芥子挥发油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的生长。又如《医级》中的楞薤煅茭丸,以虚人喘咳之三子养亲汤为基础方,配以消痰理气、活血止用之品,人食瘢痕攻注腹肋切痛之症,类似于现代的肝胆肿瘤。此方立足于虚人体质,正气亏虚不可妄投燥利之品,白芥子辛温而不燥,久服而无弊,消痰散结而不伤正,寓补于消,安五脏之气,适用于虚人体质夹有癜瘦积聚之邪,如临床肿瘤患者经放化疗、于不导馆汀后,正气损耗亏虚又需消癔瘦者尤宜。

2.4外敷透皮散肿毒

白芥子外用也有独特的消痰痈散肿毒之功。《药鉴》有云:“白芥子善调五脏,亦熨散恶气,若肿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调敷甚效”,记载其外用可豁痰散痈,除痰核风毒肿痹。研究表明,白芥子辛香走窜,具有透皮促进吸收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有文献报道运用白芥子散穴位敷贴治疗肺癌晚期咳嗽,通过药物刺激皮肤和血管,促进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而起到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芥子具有刺激皮肤黏膜的作用,临床上外敷可用于治疗乳腺纤维囊肿、皮下脂肪瘤等疾病。《补缺肘后方》记载了白芥子捣末醋和后,治疗痈肿及瘵病,肿及瘵疡一消就要停止,否则怕伤及正常肌肉组织,可见其消肿散凛疡效力之强。白芥子有其独特的外用透皮吸收的功效,可通过穴位敷贴内调脏气,临床也可用于皮下结节肿瘤,比如乳腺癌﹑脂肪瘤,可通过白芥子外敷透皮吸收,消散肿毒。

3小结

在众多化痰药中,白芥子以化皮里膜外之痰为著,其可气津同调,利气通络,使三焦水道畅达,消结散滞,在肿瘤疾病中多有应用。其在肿瘤疾病中的“豁痰”之法,多体现在内服可温通豁痰消结节、畅达三焦化胸水,寓补于消安五脏,外敷可透皮散肿毒。参透其理,在治疗肿瘤疾病时,对白芥子的选用更趋精准。


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健康养生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1817899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