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小时服务热线:
18178996586

乌梅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2-05-25 09:22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年第19卷第19

乌梅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王智云、孙玉刚、王麟、马正云、韩刚

乌梅是由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加工而成,又名梅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酸,性平无毒,归肝、脾、肺、大肠经。《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乌梅”正品有乌梅、乌梅肉和乌梅炭3,其功能主治为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等。本文对近年来乌梅的药理活性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乌梅新药理作用的发现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乌梅、乌梅炭、乌梅肉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李振等[2]采用管碟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乌梅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乌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 mm15 mm.21 mm13 mm,6 mm,MIC分别为31. 3 mg/mL62. 5 mg/mL15.6 mg/mL31 . 3 mg/mL15.6 mg/mL。宋波等[3l也通过实验证实乌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具有抗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5 mg/mL2.5 mg/mL。康帅等[4]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和TSA琼脂平板涂板法测定了乌梅有效部位提取物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研究表明乌梅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MICMBC分别为15.60 mg/mL31. 25 mg/mL

桂勇等测定乌梅等10味中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乌梅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值为( 17.19±4.94)mg/mL,乌梅在10味中药中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最强。此外,于静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证实了乌梅的抗菌作用。

2保护肝功能

宋子玉等报道乌梅可治疗过氧化损伤,保护肝功能。慢性肝病内毒素血症时,高水平一氧化氮(NO)生成强氧化性的过氧亚硝酸,过氧亚硝酸通过诸多途径造成肝损伤,加重炎症反应和肝病进展。乌梅可降低血中NO浓度,保护肝功能。此外,乌梅减轻肝损伤可能与加速强氧化性的过氧亚硝酸清除、减少脂质过氧化的发生,稳定细胞膜结构密切相关。齐海艳等评价了乌梅、五味子,金樱子等6味酸性中药对链尿佐菌素(STZ)致糖尿病小鼠肝脏氧化应激及病理状态改变的作用,结果显示,乌梅能够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增加肝糖原含量.提示肝匀浆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改善肝脏氧化应激及肝病的病理状态。

乌梅含大量苹果酸﹑柠檬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降低肠道pH,有利于NH,与氢离子结合成不被吸收的NH*随粪排出而减少氨的吸收。同时可抑制肠道菌群活跃,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促进肠蠕动,收缩肠壁保护肠黏膜,使肠黏膜小血管扩张,促进药物成分溶解及吸收,减少有害物质产生,吸收,降低肠源性内毒素产生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肝功能衰竭。

3对结肠炎的作用

何爱明等研究乌梅水煎液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结果提示自由基与UC的结肠组织损伤密切相关,乌梅对UC有明显治疗效果,并可能通过提高病变组织的SOD活性与降低结肠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来发挥治疗作用。李斌等观察了乌梅对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SODMDA的影响,证实了这-一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乌梅能够使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SOD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提示乌梅治疗UC的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结肠黏膜脂质过氧化反应。

有学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乌梅丸对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梅丸明显改善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降低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提示乌梅丸治疗UC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生成。孙阳等观察了乌梅丸对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结肠黏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rB(NF-xc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乌梅丸对实验性大鼠UC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 TLR4的表达,降低NF-xcB p65的活性免疫调节,进而减轻肠道水肿程度,并减少赘生物及溃疡的形成。闫曙光等探讨了乌梅丸对UC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乌梅丸能使UC大鼠结肠上皮细胞Notch-1Hes-1m RNA表达降低,Math-1m RNA表达增高,提示乌梅丸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节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对UC起治疗作用。

4其他

郭继龙等采用小鼠移植肿瘤模型研究乌梅对小鼠Si:o肉瘤的抑制作用,并以抑瘤率、胸腺指数﹑形态学观察考察乌梅等收涩中药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梅可以抑制实体瘤重量,增强免疫,减轻肿瘤恶化程度,对小鼠皮下移植肉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张理平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化学比色法观察乌梅酸性成分提取物对黄褐斑模型豚鼠皮肤黑素细胞病理形态学和-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乌梅影响黑色素合成的机制与降低紫外线促黑素生成、调控黑素细胞的NOS表达及阻断NO黑素信号传导有关。

李志强等探讨乌梅水煎剂对未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条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乌梅能够增强未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运动,该作用主要是通过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以及L型钙通道发挥作用,H受体、α受体无关。

黎同明等采用光电计数法观察乌梅水煎液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采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和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实验,观察乌梅水煎液对小鼠催眠的作用,并考察了乌梅水煎液对尼可刹米致小鼠惊厥的抗惊厥作用。结果显示,乌梅具有镇静催眠及抗惊厥的作用。

王萍证实乌梅提取液可抑制草酸钙晶体的形成,主要是抑制CaC,O晶体成核,抑制作用与乌梅提取液的浓度呈正相关。商英成等研究了乌梅提取液对雄性大鼠草酸钙肾结石形成的抑制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表明,提示乌梅提取液对雄性大鼠草酸钙肾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反应作用减少自由基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并通过降低肾脏骨桥蛋白的表达降低草酸钙结晶形成。

蒋亚生等报道中药乌梅经化学提纯、分析,确定其杀精有效成分为枸橼酸,其最有效杀精浓度为0.09%(0.9mg/mL)。经透射电镜观察枸椽酸杀伤精子的主要靶结构在于精子顶体、质膜、核膜及线粒体,1 min内即可使精子失活。

陈林等研究了乌梅各部对小鼠镇咳及止泻作用,镇咳实验表明,乌梅核壳、种仁与净乌梅作用一致,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而果肉则无镇咳作用,且核壳和种仁的镇咳作用均强于净乌梅。表明乌梅镇咳的有效入药部位为核壳和种仁,单用核壳或种仁可以增强疗效或减少服药量。止泻实验表明,乌梅果肉,核壳与净乌梅作用一致,有明显的止泻作用,核壳作用强于净乌梅。而种仁与其他部位作用则恰好相反,具泻下作用。表明乌梅止泻的有效入药部位为果肉和核壳,单用核壳可增强疗效或减少服药。

郭继龙等研究乌梅等收涩中药对鸡胚尿囊膜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药乌梅等能够抑制新生血管数目的增长,但对于血管面积抑制作用不是很强,推测所选药物可能通过阻断了抗内皮生成因子某一环节起作用。

此外,乌梅还具有免疫调节剂抗过敏作用。体外免疫调节试验结果表明,乌梅水提液﹑醇提液具有抑制人原始巨核白血病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对这两种细胞的克隆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研究表明,乌梅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性及组织胺休克,具有对抗作用,但对组织胺性哮喘则无对抗作用。

5 总结

乌梅药理作用广泛,具有十分可观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无系统全面的药理活性研究,尤其是对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足。因此,根据乌梅独特的药理作用,结合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理学,从提取分离乌梅有效活性成分,发现新的活性单体,并确定其药理作用机制,是今后深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健康养生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18178996582